成语大全

成语,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、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,一般都有出处。有些成语仅从字面即可理解意思,如后来居上、小题大做;而有些却必须知道来源才能明白,如朝三暮四、杯弓蛇影。
幸灾乐祸

春秋时期,晋国一度内乱。还是太子的晋惠公逃到秦国避难,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。当时,他感激涕零,发誓说,有朝一日他登上王位,一定割地重酬秦国之大恩。后来,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,如愿登基成了晋惠公。但是他却自食其言,从此不再提割地酬谢秦国救助他的事了。

天有不测风云。晋惠公即位第四年,晋国遇到了天灾,国内发生饥荒。秦国不计前嫌,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粟米。不料第二年的冬天,秦国也发生了大灾荒,而这一年,晋国的收成不错。于是,秦国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。想不到竟遭到晋国的一口拒绝。

对此,晋国的大夫庆郑很有看法。他竭力劝说晋惠公说:“辜负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人;对别人的不幸反而感到高兴是不仁的表现;贪心不足,舍不得用财物去救济别人是一种不祥之兆;使邻国产生怨恨就是不义的行为。这四种是立国的基本道德,如果都丧失的话,用什么来维护自己国家的生存呢?”

而晋国的另一位大夫虢射却持反对意见。他说:“我们既已背弃了割让土地的诺言,给不给粮食还有什么用呢?就像是一件皮袍,皮已经不存在,毛又依附在哪里呢?”

庆郑反驳说:“背弃了信义,得罪了邻国,一旦我们发生什么灾祸,还有哪个国家来帮助我们呢?如果不守信义,就会发生意外灾祸;如果丧失外援就会灭亡。所有这些,都是出于事理的必然结果。”

虢射却说:“我们既然无法消除秦国对我们的怨恨,而卖粮食给他们,反而使我们的敌人增强实力,不如不给。”

庆郑再一次劝告说:“背弃恩惠,幸灾乐祸的行为,就连一般百姓都是唾弃的。亲近的人会因此而结仇,何况本是冤家敌人呢?”

可是,晋惠公始终不肯采纳庆郑的意见。庆郑走出来,担心地说:“国君对这个做法恐怕要后悔的。”

果然,晋国的行为激怒了秦国。第二年,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晋国,并活捉了晋惠公。

“幸灾乐祸”这一成语,后来就用来表示看见别人遭到灾祸反而高兴的那种阴暗心理。

成语出自: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

上一篇:暂无
下一篇:取而代之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