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成语,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、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,一般都有出处。有些成语仅从字面即可理解意思,如后来居上、小题大做;而有些却必须知道来源才能明白,如朝三暮四、杯弓蛇影。
沆瀣一气

唐朝时,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做官的主要途径。十年寒窗苦读,一朝功成名就,是读书人的最大愿望。

唐僖宗乾符二年(公元875年),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例行的考试。主考官是当时的著名大臣崔沆。

各地取得应试资格的考生纷纷前来京城赶考。在众多的考生中,有个名叫崔瀣的,很有才华。三场试毕,他自我感觉考得很好,便等着发榜。

崔沆在批阅崔瀣的试卷时,觉得他文笔老练,才华横溢,大加赞赏,便录取了他。发榜那天,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,不由十分高兴。

按照当时的规矩,凡是被录取的考生,都是主考官的门生,而主考官则是这些门生的“恩师”。

崔瀣被录取后,便根据当时的规矩去拜访恩师,感谢恩师的栽培。崔沆见了崔瀣,极外高兴。

说来也巧,这“沆瀣”两个字组成一个词。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、雾露。如今正好两人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“沆瀣”二字,实在十分难得。

一时间,人们纷纷议论,说崔沆和崔瀣是“沆瀣一气”,说他们师生二人就像夜间的水气、雾露连在一起。两人因为气味相投,崔沆才录取了崔瀣。

“沆瀣一气”这一成语,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。现在常带贬义,形容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。

成语出自:《唐语林·补遗》

上一篇:忘年交
下一篇:沐猴而冠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