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,东吴孙权,秉承父兄基业,已据有江东六郡,但仍急于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。
有一天,他聚集臣僚在朝中议事,准备派一支军队去攻取夷州和珠崖一带。见其余大臣都没有反对意见,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任大将军右都护的陆逊:“大将军,你以为如何?”
陆逊从容地说:“我以为,当今四海未定,要实现我们的统一大业,最重要的要靠民力。眼下,征战已经多年,老百姓已经受到严重损害。陛下为国操劳,废寝忘食,又要派兵远征夷州,成就大业,这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宏图大志。”
陆逊略作停顿,话锋一转:“但是,我反复考虑,这样做,看不到有什么好处。万里奔袭,风波难测;军队不习水土,一定会染上疾病。我军到了那种不毛之地,要想获益反而受损,要想得利反而受害。”
见孙权面无表情,陆逊进一步申述理由,说:“况且,珠崖是险绝之地,老百姓野蛮得如同禽兽一般。得到了那里的老百姓,不足以成就大事;得不到那里的军队,对我军也毫无损失。我们江东实力已很强大,足以成就大事,关键在于积蓄力量,待时而动。过去我们桓王开创基业,军队并不很多。现在陛下继承父兄基业,已经占有了辽阔的江东,可以说今后大有希望。”
最后,陆逊进一步强调说:“我听说,讨伐乱臣贼子当靠强大的军队,也离不开老百姓农桑衣食的基本劳作。现在的形势是战端未开,民有饥色。因此,我以为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,放宽他们的租税,在和平生产和平时的教育中培养他们为国为王的勇力。如果能够这样,那么黄河、渭河一带可以平定,九州也可统一。”
孙权没能采纳陆逊的正确主张,派兵远征夷州。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一定胜利,但整体上“得不补失”。
“得不酬失”这一成语亦作“得不补失”“得不偿失”。以后,用以指所得不能补偿所失。
成语出自: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