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仇敌忾

公元前506年,楚国大夫伍奢被杀,他的次子伍子胥逃亡到吴国,带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,楚昭王仓皇出逃随国。伍子胥四处搜求昭王,以报父仇。

其实,伍奢是死于昭王的父亲平王之手。当时平王已死,伍子胥便掘开楚平王的坟墓,刨出尸首,用钢鞭打得稀烂,然后再找昭王讨还血债。

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捎信给伍子胥说,物极必反,你还是适可而止吧!伍子胥没有听从申包胥的劝告,回信说,为报父仇就顾不得楚国了。包胥收到信后,叹口气说:“伍子胥要灭楚,我岂能坐视不救!”

申包胥知道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,就决定到秦国求救。他日夜兼程,奔到秦国。

申包胥向秦君求救,但秦君却以秦国地处边陲、兵少将寡为由不肯出兵。包胥又动之以甥舅之情,秦君仍不答应。他命申包胥在馆驿中安心住下,自己与群臣商议后再作决定。

但秦君一连好几天都沉醉于酒色之中,竟把这事抛在一边。申包胥便不脱衣冠,立于秦廷之中,日夜号哭,七天七夜不吃不喝。秦哀公听申包胥如此哀号,大为感动。他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,并为他唱《无衣》歌: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……”

申包胥听这歌词在说有衣同穿,有仇同报,还提到整修武器,准备打仗,知道哀公答应出兵救援,就顿首称谢,并恢复饮食。

申包胥终于请到救兵,挽救了楚国。

后来,人们用“同仇敌忾”这个成语,来指共同一致地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。

成语出自: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