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,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,其中有一个叫子羽,一个叫宰予,子羽长得很丑,宰予长得很英俊。孔子对他俩的态度截然不同。
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,所以孔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对他的印象就很不好。孔子心中想:“这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,一定没有什么才气。”
因此,他对子羽的态度十分冷淡,后来子羽只好退学,回去自己钻研学问。
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,很有风度,加上他口才好,能说会道,因此孔子很喜欢他,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。
然而,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之外。子羽是一个热爱学问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,他在离开孔子后,更加发奋努力学习钻研,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学者。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,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。
相反,宰予却非常懒惰。尽管孔子非常认真地教,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极差,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,但他都不听,有时甚至天已大亮了,他还在床上睡懒觉,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。
后来,宰予靠着他的口才,在齐国做官,可是没多久,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,被齐王处死了。
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,很感慨地说:“从子羽身上使我知道,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;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,不能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。”
后来,“以貌取人”这一成语,用来形容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好坏。
成语出自: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