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无杂宾

晋朝的时候,晋陵太守刘耽为官非常清廉,因此家境很贫寒。他死后,他的妻子任氏和儿子刘惔只好寄寓京口,住在极其简陋的草屋中。

刘惔年纪还小的时候,就一边读书识字,一边帮母亲编织草鞋维持生计。他虽然生活很苦,但很要强,富裕人家送来的东西都被他谢绝了。

刘惔青年时,就因学识渊博、品格端正而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器重。人们把他与当代博学多才的名士袁羊和范汪相比。刘惔听后非常高兴,而他的母亲任氏却说:

“虽然别人把你捧得很高,但你要有自知之明,不要接受过高的评价。”

从此,刘惔更注重自己的学问修养,他的名气也一天比一天响。晋明帝对刘惔的人品和学识非常欣赏,就把女儿庐陵公主嫁给了他。

刘惔成婚后,仍保持自己原有的性格,不愿与达官贵人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交往。他善于辩论,讲起话来头头是道,因此被明帝的弟弟司马昱(即后来的晋简文帝)尊为上宾。

一次,著名学者孙盛写了一篇《易象妙于见形论》,高深莫测。孙盛夸口说此文无人能驳得倒。司马昱不信,便叫思路敏捷、善于言辞的殷浩去驳,果然没有驳倒。司马昱还不服气,说:“如果刘惔来,一定可以驳倒他。”

刘惔被邀请而来。孙盛平时也很敬佩刘惔,两人一谈话,刘惔谈锋犀利,分析精辟,句句击中要害。很快,孙盛便无话可说了。在座的宾客无不对刘惔渊博的学识赞不绝口。

从此,刘惔更加出名了,但也更加自负,只有人品极高,学问极好的人,他才愿意与之交往。

刘惔信奉道家学说,主张清静无为。在他担任丹杨尹的时候,衙门里清清静静,没有嘈嘈杂杂的声音。他的住宅更不像是地方官的官邸,而更像是隐士的幽居,从来没有乱七八糟的人到这儿来,真是门无杂宾。后来,刘惔死于任上,年仅36岁。后来,人们就用“门无杂宾”这个成语,来形容交友慎重。

成语出自:《晋书·刘惔传》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